发布日期:2023-01-29 08:30 浏览次数: 次
渐渐的,屋顶早已不再单纯用来遮风挡雨。大到一座梁架,小至一枚瓦片,都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涵义。宣室玉堂,重阶金顶,诉说的是属于这片土地的骄傲。抬眼望去,那一层层的金碧辉煌,便似沉醉中的幻想,在冗长的梦境中,绽放出别样的灿烂。
庑殿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庑殿式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只有最尊贵的建筑物才可以使用庑殿顶。太和殿的重檐庑殿顶,则更是古代建筑屋顶中的顶级形式。
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就是屋顶最边缘分岔的那四条比较短的脊)。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将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歇山式屋顶的等级较庑殿顶低一级。
攒尖式屋顶没有正脊,而只有垂脊,垂脊的多少根据实际建筑需要而定,一般双数的居多,而单数的较少。如,有四条脊的、开云体育有六条脊的、有八条脊的,分别称为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等。此外,还有一种圆形攒尖顶,就是没有垂脊的。攒尖顶多用于亭子的建造。
卷棚式屋顶也称元宝脊,其屋顶前后相连处不做成屋脊而做成弧线形的曲面。卷棚式屋顶形象非常优美、线条柔顺,多用于园林建筑。
硬山顶是双坡顶的一种。特点是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形成两面屋坡。左右侧面垒砌山墙,多用砖石,高出屋顶。屋顶的檁木不外悬出山墙。
盝[lù]顶在屋顶顶部用四条正脊围成为平顶,下面再接庑殿顶。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
十字脊,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屋顶形式,它是由两个歇山顶呈十字相交而成。目前留存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字脊建筑就是故宫的角楼。
2020年,由明朝永乐帝建成于1420年的紫禁城(故宫)迎来了它的600岁。作为人类星球上规模最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也是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故宫本身就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种完美承载。
中华文化的多元融合在此得到圆满的体现,「天人合一」的秩序关系亦暗含其中。
传统文化纷繁庞杂、包罗万象,需要找到一个可深入持久去挖掘的聚焦点,故宫作为传统文明精华的集大成者,是我们看懂中华文化的支点和捷径。
故宫从来不是一个历史的「遗址」,故宫里面的古物,也从来不是死的,而是活生生的。
比如,一进紫禁城,在开阔广大的奉天门广场,你会看见2100多米的内金水河蜿蜒流淌。昼夜不舍,从古至今,映照着故宫六个世纪以来的人和事。
河上五座内金水桥飞越而过,它们分别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也象征着仁、义、礼、智、信「五德」。这一维系了我们民族两千多年的精神信条,正是中国人最贵重的家底。
内金水桥象征的「仁、义、礼、智、信」,犹如一条古老的箴言,横亘在紫禁城最前方,提醒着帝国的统治者与政治精英们,别忘记中国人的内心操守。
用「仁、义、礼、智、信」来鉴照紫禁城里的六个世纪,魑魅魍魉、狐群狗党、跳梁小丑无所遁形;那些埋头苦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也永载史册,继续打动一代代中国人。
看电视剧常听到「推出午门斩首」,其实在历史上,午门并没有用来斩首。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堪称皇宫中最尊贵的一座大门。这样神圣的位置,是不会被当作屠宰场的。
有些野史中言之凿凿:南巡时,乾隆皇后怒而断发,意欲出家为尼。但史料中仅能找到一句谕旨「皇后……自行剪发,则国俗最忌者」,坐实了皇后断发的事实,开云体育但并无一字提及出家。
慈禧的八卦与床榻,一直是人们目光的落点。英国人白克好司在他驴唇不对马嘴的《太后与我》中,将慈禧描述成了一个色情狂。而事实是,慈禧的私生活并无任何被坐实的绯闻。
养心殿前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内景,画面右侧的“龙”字为慈禧亲笔 胡锤 / 摄图来自祝勇《故宫六百年》
想进入这个世界,一键600年,需要找一个有料的引路人,为你逐一详解、细述。
作家宁肯说,祝勇将他心目中「知识层面的、常识中固化的故宫」变成了与个体相关的、可以感同身受的动态的故宫。
国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都是他的读者。上至帝王将相、后妃佳丽,下至太监仆役、乳母宫女,祝勇的目光总落在「人性」「人情」。在浩瀚的紫禁城里,有深情入骨,有挽歌绕梁,也有无边的寂寞。这是他的讲述好看的原因。
祝勇讲人,讲情感,讲命运,讲个性,讲历史走向的各种必然与偶然。因此有人说,祝勇的写作是「温暖的写作」,让人看到隐忍、宽容、牺牲、仁爱等中华文明中的光辉是如何永恒照耀着这座古老宫殿的。
祝勇很重视对历史「细节」的挖掘,他说「更多的历史研究者似乎并不在意那些细节。他们的思维过于理性,更接近科学家,而历史本身是有文学性的。那些散落的细节是维持它庞大肌体运作和代谢的细胞。」
祝勇尤其善于呈现人物与事件「冰山之下的部分」,这也解释了他的讲述为什么迷人。比如谈起慈禧晚年反常的强烈物质欲望,他说「我们只知道历史书上这么写,可为什么会这样?从历史的海平面上,我们看到的只是岛屿露出水面的部分, 但你还要看看海平面之下的部分。」
《血朝廷》《故宫的隐秘角落》《故宫的风花雪月》……祝勇的故宫系列在读者圈不胫而走,酝酿成一阵阵「故宫热」。
一天早上,北京重型机器厂一位七十多岁的退休工人,顾不上腿脚不便,步行到故宫博物院,想找祝勇当面说几句话。
见到祝勇,他拿出一摞祝勇发在《十月》杂志上一系列文章的「大字版」复印件(因为眼睛不好)。
「他说他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只会说好,他觉得这些作品非常不一样。他说自己对故宫太熟悉了,读完这些文章,他才发现故宫对自己来说竟是那么陌生。」
从宫殿、文物,到园林、藏书、绘画、书法……祝勇以前所未有的、饱含人情冷暖的鲜活细节,塑造了一整套充满人情味、独一无二的故宫观看方式。
现在,祝勇担任了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致力于传播故宫文化,让更多人得以领略故宫无边的魅力。这一次,三联开年巨制,力邀祝勇开讲《故宫观看之道》,在600年历史、24朝皇帝、9000多间建筑、186万件/套宝物的纵横网络里,用50讲,超过500分钟的音频课,帮你彻底看懂故宫。
首先,他并非书斋里的历史学者,他是作家、纪录片导演,他的风格不染学究气,而是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洋溢着鲜活的文学性,通俗有趣;
此外,祝勇笔耕30载,500余万字沉淀,《故宫六百年》《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里的中国》等数十部作品,以独此一家的讲述风格,让天南海北的读者直呼「上头」。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祝勇故宫系列」,全部收齐要花费上千元,而这次课程,只用不到书十分之一的价格,3杯咖啡的钱,就能跟随祝勇看透这座中国人最着迷的巍峨宫殿,打捞起那些激动人心的隐秘旧事,一键600年!
人们常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讲起。但二十四史有头有尾,紫禁城却没有,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说什么似乎都是挂一漏万。好在,紫禁城有墙——紫禁城虽不可测,但它的空间是可测的。以可测的空间容纳了许多不可测的事物,这正是它的迷人之处。
我们对故宫的认识是从空间开始的。当我们驻足于某个宫殿前,那浩瀚宫殿携带的所有往事,便在我们面前一层层地展开。在这门课中,祝勇将带你从午门进入,穿过一道道门,从一个空间走向另一个空间,再从神武门走出。以空间布局为横轴,以时间为纵轴,领略紫禁城的奥妙。
这门课决定用「以空间带时间」的结构讲述,有个更重要的原因:中国人的时间意识,最早是通过空间获得的。(周代,人们通过立表测影得知东南西北,进而划分出四季。中国人还通过观察北斗星来确认季节)可以说,时间产生于空间,空间就是时间。
紫禁城是空间之城,也是时间之城。故宫的空间系统里暗含着一整套完整的时间系统。紫禁城的历史、人物活动,都围绕着它特有的空间和时间秩序展开。
没有了空间,所有的时间(历史)都没有了附着物,都会坍塌下来;而没有了时间(历史),所有的空间都会变得空洞。讲建筑,讲空间,最终还是为了讲历史,讲时间。建筑是历史的容器。
70多座宫殿,生活配套设施齐全:有皇帝的办公场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养心殿等),有皇帝的家属宿舍(东西十二宫等),有宗教设施(梵华楼等),有图书馆(昭仁殿等),有学校(上书房等),有医院(太医院等),有花园(御花园等),有工厂(造办处等),有水利工程(内金水河等)。宫殿楼台、亭阁轩馆、庭院街道,一应俱全;
186万件/套国家宝藏,浩瀚无边:商周青铜、秦兵马俑、汉代简牍、唐三彩马、北宋青瓷、明式家具、清代服饰、乾隆玉玺……每一件都收敛着历朝的烟尘雾霭。它们庞大到什么程度?一个人一天看五件,全部看完,需要一千年。
但这门课绝不只为你讲述这些静态的建筑与古物,我们更愿意与你谈论这座物质之城中的各色人等。毕竟,在历史中,只有人才是真正的主语。
皇帝、后妃、太监、文臣、武士、医生、老师(皇帝及皇子的讲官)、厨师、匠人……他们在各种建筑空间中生存和相遇,在巍峨浩荡的宫廷中辗转浮沉。置身于各自的历史时空,或闪展腾挪,或纠结挣扎,带着各自的命数与遭遇,先后湮灭在历史的宏大布景里:
明宪宗朱见深的保姆——年长他的17岁的宫女万贞儿,如何在人情如纸的皇宫里,给了他最初的爱与安全感?
宦官乱政的明朝,为何会出现被称作「明史上最男人的太监」的怀恩,甘愿用生命护佑幼小无助的皇子,让小小的朱佑樘感到父爱的力量?
一生只娶了一位妻子的明孝宗,像俗世里的百姓一样,与张皇后过着一夫一妻的日子。早年怎样的经历,令本可妻妾成群的他做此选择?
说人,就离不开说事。500多年,24朝皇帝,紫禁城里发生过的奇事、憾事、怪事、情事数不胜数,那些显赫人物最普通的一面,也由此展露无遗:
乾隆帝一生挚爱的富察皇后之死,成为他一生性格的拐点。宽厚仁慈的乾隆从此消失,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喜怒无常、风流放纵的乾隆。
他执意将发妻富察氏居住过的地方打造成「记忆宫殿」,一切摆设都要原状陈列,不得改动半分,就连富察氏随他东巡坐的船都要保藏。
那艘船体积庞大,只好沿途设木轨,木轨上铺满菜叶作为润滑剂,几千人连拉带拽,连推带踹,才把这庞然大物运入了京城。
关于乾隆的隐秘还有很多,比如他晚年常待的倦勤斋(倦勤,取「耆期致倦勤」之意,宣告此处是太上皇静心休憩之地)。
倦勤斋被分隔成很多小空间,祝勇认为这体现了乾隆的偏好,也很符合人性。因为只有小的空间才会给人安全感,像一个温暖的子宫,或者一床紧裹着的锦被,给人以温暖安全。在倦勤斋,乾隆花园低调的最末端,乾隆可以临风站立在自己的晚年时光里,安详地回望自己的一生。
对了,乾隆还是个不怎样的诗人。一生作诗四万余首,但没有一首诗能流芳百世。他还写得一手状如蚯蚓、柔弱无骨的「面条字」。但这并没妨碍他的自信,屡屡题字名画,在前代大师面前「瞎嘚瑟」。
乾清宫里有27张床,皇帝每晚睡在哪张床上,连最贴身的太监也不知道。这莫非是一种行为艺术?
公元1782年,一部全套三万六千册的书被放入文渊阁。哈佛大学教授Mark C. Elliott说:「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手写本丛书」。乾隆为这套丛书加抄了六个「备份」,心里才踏实。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旷世奇书?在未来又将蒙受何等灾厄?
15世纪,紫禁城内外有一群硬骨头的读书人,他们冒死直谏,心甘情愿被打成肉饼。为什么说,明朝的君臣之间成了施虐狂与受虐狂的绝配?
紫禁城是死物,人却是活的。想看懂紫禁城,必须先看懂里面的各色人等、桩桩奇事。
这不仅是一门讲给大人听的传统文化大课,也同样适合给孩子听。毕竟,让孩子尽早看懂自己的文化、精神来处,十分必要。课程讲到的海量文史知识,也将助力孩子在历史、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表现得更好。
对于没时间看课外书的孩子来说,更无异于拥有了一座可随时进入的声音博物馆。
此外,听了这门课,大人孩子去故宫游玩,等于拥有了一本360°全方位导览册+放大镜。即使是看一幅画,你也能比别人看得深入。
就拿《胤禛行乐图》来说吧,外行只看到身着汉服的雍正,置身于各色山水,不明觉厉。
但听了课你就会知道,雍正一直有两副面孔,明处一套暗里一套。这些cosplay(变装)画像,体现了他内心狂野的一面。
画中雍正一会儿寒江独钓,一会儿树下操琴,甚至把自己打扮成法国国王的模样,穿洋服,戴卷发套,举叉刺虎。
我们甚至敢拍着胸脯,推荐对故宫没有兴趣的朋友也来听这门课。因为,祝勇的讲述,能让你从此迷上故宫、变成故宫铁粉,迫不及待想要动身前往故宫,一看再看。
祝勇《写一座凝聚了五千年文明之美的“城”——答文艺报记者问》,记者:路斐斐